26 10月, 2005

關於設計的一些想法 之二

歐洲有歐洲的悲哀,他們設計師過剩,很多實力非常好的設計師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的產業外移了。亞洲剛好是相反的局面,很多製造商可是卻沒有好的設計師。雖然說現在是全球化時代,很多品牌都是歐洲設計亞洲製造,可是那僅限於有能力這樣做的大型跨國公司。

在歐洲待久了,預設每個人多少都會講一點英文,可是每次回頭想亞洲和歐美的語言隔閡,往往驚覺其實真的不是普通的深。在目前台灣設計教育不夠好的階段下,台灣要以最短時間有好的品牌,大可以直接找歐洲設計師(要找對的設計師),那也可以同樣稱為台灣品牌。歐洲設計師不如台灣廠商想像中的貴,如果不要執著於找明星設計師。應該給歐洲年輕設計師機會,提供環境讓他們從學校畢業後有舞台和設備繼續研究。日本有在做這樣的事,很多歐洲年輕設計師是被日本廠商相中,展露頭角紅回歐洲。雖然日本的語言程度也不是很好,但是在設計公司裡面多半有一些留過學,這些人可以和歐洲設計師溝通;而在台灣只有某些大型的工業產品公司有這樣的人材在裡面。台灣整體環境不夠國際化,如果一個公司裡面攙雜著他國設計師,對台灣設計師也會是很多的刺激和交流。順道一提,看看雜誌,台灣和大陸多半是在報導已經紅到臭頭的設計師,而不是真正以產品的角度來選擇。永遠不會有新秀是被台灣的媒體發掘出來的。喔說到這….…其實大陸設計雜誌做得比台灣好多了。市場大,能投入的經費也多,很多是一手報導。但是也還沒成熟,細看內容,有時候講不深入,講不出重點。(扯太遠)

要有深入概念的設計,嗯這是做設計中最困難的。其實連在歐洲都不能常見。但是他們的美感底子都不會荒腔走板。就算沒有新意至少都是美的。日本也很成熟了。台灣學生美感的基本功還沒打好。一窩蜂的設計其實不足為奇,在歐洲也會有這種現象,只是他們的表現手法比較好。就像每個時代有它的風潮。但是”概念”究竟是什麼也很抽象,尤其對家具這一部分來講很難有新的概念。很多成功的家具是對材質有新的研發,和結構造型上有突破。有的是加入幽默感或是給使用者另一種emotional的connetion,或是有一些philosophy在裡面。這些東西常常都不實用但是在概念上是成功的。這方面的概念設計,我們台灣市場上很少看見這樣的產品是可以理解的。歐洲人在擁有很多美好的產品之後會開始想要玩新花樣,但是我們台灣的家具是連基本款都缺。台北有Ikea, Muji,和歐洲名牌家具代理,但選擇不多。台南至少有生活工場和優美家具,但是很多像彰化這樣的小地方,只能到五金賣場買很醜的鐵椅和塑膠椅。(兩年前我出國前是這樣)。要品牌快速竄紅不難,像橙果,但是要做出符合市場需要和價位,又有質感的東西才能持續下去。

家居產品設計難就難在,因為沒牽涉什麼先進技術,功能又已經成熟,所以靠絕對美感來取勝。所以家具有時候會被視為藝術品。

每次你的留言或文章都引發我想要嘮叨的慾望。

關於設計的一些想法 之一

-回麥克雞塊的留言-

家居這部分,我覺得基礎在工藝。台灣把工藝看得太挶限,似乎只有”傳統工藝”才是推展(或是勉強拯救)的目標.。我們只往回看,不往前進。韓國設計會超越我們,我一點都不驚訝。他們不是只有工業設計方面有超級明星品牌,也有很多學生在從事其他工藝的研究。我們學校的織品,陶瓷,玻璃,和家具系,每年都會有從韓國來的學生,日本學生更不用講了,他們熱衷家居產品設計甚於工業設計。但是我很少聽見台灣學生出國要鑽研某一方面的材料或是產品的,因為大家都是學工業設計出身,還有台灣產業的關係。也許你可以從這方面來寫。家居產品其實比工業設計需要更多的美感和工藝底子在裡面。而有時候美感是來自於精緻的細節,不見得是驚天動地的創意,這有時就要靠技巧和經驗來達成。

台灣也許有技術能做出好的產品,但是太缺乏實驗精神。因為我們社會風氣就是功利,步調太快急著賺錢,設計師沒有辦法有好的環境好好研究。以織品來說,我在台灣的布行很少能看到好的pattern design,材料的研發我想更缺乏,這樣一來服裝設計師、家具家飾設計師做起設計來礙手礙腳,因為沒有好的織品配合,叫他們自己從頭做起也真太累。而沒有好的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師也是難免施展不開,想要好東西一切仰賴進口。想想真的很可悲,台灣的家居產品從頭缺到尾,室內設計雜誌裡面的作品風格千篇一率;有時候我想像如果自己是一個室內設計師在台灣,要做出真的不同的設計,是不是得從wallpaper這種東西設計起。Pattern designer是如此重要的一個職業,可以應用到所有家居產品上,但從來沒有聽過有誰願意高薪請一個pattern designer。家居設計和每種工藝真的是環環相扣的。

大陸家居產品這一塊真的比台灣有心,我不能說他們現在有好的水準,但是他們甚至有專門報導家具業的雜誌,內容不是只有打商業廣告,而是有從技術面及如何提升整個產業來討論,也有對獨立家具設計或家具藝術創作者加以報導。上海有一個地方(很遺憾我弄丟名字了),聚集了一堆年輕家具設計師,成員很國際化,他們的東西也許不適合量產,也許沒有很functional,但是家具業絕對需要有人從事這方面的創意工作。

現在台灣喊品牌喊得火熱,但是沒有基礎,再多的策略都沒有用。我們教育基本上就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工業設計學校一大堆,工藝學校寥寥無幾。其實連基本的師資都缺乏,基本上是整個斷層。唯一可以安慰的是台灣的加工品質還算是優良,也許還不至於絕望。可是要看政府和教育界哪時候要覺醒,發現工藝的重要。

為什麼義大利家具可以賣到十倍錢以上,有時候真是莫名其妙,大家就是迷信名牌,外來和尚會唸經。我在上海時有特意去家具商產看,其實進口的產品良莠不齊,有些號稱義大利品牌的家具設計品質跟大陸做的沒兩樣,所以還是有人買。上海有一家家具牌子,我聽我同事說很有名是請歐洲設計師設計,國內製造,結果看了以後大失所望。但是有時候賣十倍貴是理所當然,這要靠民眾的審美觀有一定的成熟度才可以。

03 10月, 2005

二十六歲之累

我不知道這兩年對我的改變有多大. 我常說希望有一種可以測量人的改變的工具,那我可以明確地掌握自己. 以前我常問人家,從什麼年紀開始覺得自己是大人. 也許這是個很蠢的問題,對有些人來說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沒有那一個明確的時刻. 對那些一向懂事沉穩的人,他們不需要這樣的認定. 我問這問題,是因為我始終認為自己是小孩子,在25歲以前. 但自從在歐洲渡過我的二十六歲以後,我覺得累了,我開始用嚴肅的態度看每件事. 即使我還不夠負責任,即使我還常沉不住氣,但我不再認為自己是個孩子.

當我回顧以前寫的文章,在一方面嘲笑自己的稚氣的同時,我卻也擔心自己再也寫不出那樣輕快的文章. 在歐洲兩年對我個性的影響是好是壞,我很難衡量. 我的眼界開了,但這對未來將回到亞洲的我,是好事嗎? 我可能比離開亞洲前更加挑剔. 我擔心這兩年的進步彌補不了現實和夢想的落差. 在這兩年遇到無數的人之後,我對人還保持一樣的熱情嗎? 我還是對人一樣地好奇,但是我用更快的速度決定我想不想認識這個人,用更敏感的觀察判斷這個人想不想認識我,換句話說我感染了成人世界現實的惡習. 我的世故和神經質同時增長. 我覺得我的時間快速流失,想做的事情以倍數增加. 最後我怪自己什麼都沒做好. 我沒有辦法好好地研究食譜,除非我規定自己學會一道菜是本週計劃之一. 我想要好好的和一些值得的朋友保持聯繫. 但是在認識這麼多人之後我力不從心. 尤其是身邊的人來來去去,我還得花一些必需的力氣去認識新的人. 在我講這句話的同時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在享受交朋友這件事.


葡萄柚

為什麼我們要吃葡萄柚
認真的切了瓣,撥了皮
為了那一點甜
忍受很多的酸和苦
是不是壞掉了也分不清

為什麼我們要談戀愛

洗碗

洗米,煮飯,刷鍋

就是這麼單純的動作

也是讓生命繼續下去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