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1月, 2009
美國對中國 匯率的指責
中國是操控了本國匯率, 美國卻想甘涉全世界. 每每一付振振有詞正氣凜然的樣子, 結果看過去做了什麼? 先有伊拉克戰爭, 做了世界級的流氓, 後有華爾街風暴, 做了世界級的騙子. 而且全世界都來當它的債主, 大家辛辛苦苦賺錢供美國人貸款. 居然還有言論說, 此次金融風暴, 是中國的錯, 因為借太多錢給美國.
如果美國的制度如此完美, 何以事態致此?
當然美國現在為求自保, 能對自己有利的就會盡量去要求. 說難聽一點, 自己快溺死了, 希望別人也下水, 好讓自己踩上一把. 但是要拖下水這人, 居然還是借錢給他最多人的人, 難怪北京要不爽, 拋售美債了!(雖然未被證實)
人民幣的確該走向自由匯率, 但美國在做錯那麼多之後, 擺什麼正義. 人民幣要改革必需一步一步來, 現在南方工廠已經倒那麼多, 根本不能急. 況且人民幣相對美元其實也有緩慢增長, 美國不用搞到兩敗俱傷吧!
亞洲人拼命賺錢, 借錢給美國, 美國人坐擁高薪還消費過頭. 最後後果還要一起分擔. 有時不禁覺得這世界怪得狠.
25 1月, 2009
各國設計師爭嶸的上海
裡面大部分介紹的內容, 我在上海時便已注意到, 但從這本書的採訪中還是獲取了不少以前不知的細節. 從這本書所訪問的設計者背景的多樣化, 不難嗅出上海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味道.
令我驚訝的是, 那些餐廳挺多是日本名家設計. 像隈研吾, Super Potato等等. 原來日本設計師滲入上海設計風景, 比我想像中還要多啊. 我一直以為上海跟西方的接觸比較多的, 尤期在中國一直或多或少有著反日情結的狀況下. 上海長期處於看不到日本節目的狀態, 直到2008年中日關係稍微解凍, 外語頻道ICS開播, 才在每週末有一個小小的時段播出日本新聞或戲劇. 但話說回來, 上海畢竟不同於中國其他地方. 政府控制得了媒體, 控制不了蓬勃的民間交流. 而且日本也曾上海的歷史上扮演過要角. 除了曾是日本租界的虹口一帶, 後來在40年代的外國人從上海大撤退, 結束上海近一百年的繁榮, 其實也是因日本進攻上海導致. 扯遠了.
關於建築部分, 幾乎是外國名建築師事務所包辦, 不足為奇. 相較於台灣長期以來的保護主義, 我覺得上海這點很讓我讓同. 做事快狠準, 所有規模都要國際化. 上海不怕被說崇洋, 因為這本是洋人建起來的地方. 但也由於速度過快, 一開始我接觸這地方時, 只把它評為"被建壞了的城市". 直到後來生活在法租界, 才改變了看法.
書中介紹的中國本土設計師, 大體上我頗為欣賞他們的誠實和直言. 他們除了清楚自己在大還境的定位外, 還道出了現今在上海或中國發展設計的問題和難度. 我自認為還蠻critical, 但有幾位設計師有達到我的期待.
這本書作者是新加坡人, 定居在上海, 選擇台灣出書. 想當初設計共和出版的"視覺暫留", 也是以繁體中文和英文為語言出版(如果沒記錯是在香港). 也許這說明比較起來, 香港和台灣對此類書的閱讀群體還是大很多的? 但是仔細翻閱書中設計者的背景, 除了登琨豔外, 沒有其他台灣設計師. 設計共和的Rossana也是台灣人, 但是在美國成長並受教育, 十幾年未返台, 據她說, 她去年才返台辦身份證, 那個辦公人員覺得很納悶, 挺有趣的. 所以不能將她定位為台灣設計師. 其實在上海, 台灣設計師還是很多, 但要如何在本地和西洋,東洋,南洋,及海外華人設計師的夾縫中脫穎而出, 變成了比在台灣本土更有難度.
我注意到書中並無介紹之前喧騰一時Philippe Starck設計的Volar Club, 和馬清運在青浦規劃的新城區(之前也有被wallpaper報導過). 另外還有上海的Mossgreen,一家很有新意的盆景創作(這倒是比較沒那麼有名, 但我很愛)等等 .當然還有許多一時沒進到我腦袋的. 也許一本書不能容納那麼多題材, 無法將上海的多元蒐盡於此. 上海是令人興奮的, 光是我在上海的這兩年, 變化已經很大. 這些景象, 是在成熟國家中無法看到的. 你永遠不能預料下一刻在街角將撞見什麼新的牌子或什麼稀奇古怪的店.
另外很高興看到這幾幾位受訪設計師, 不約而同對自己的品牌有共同的堅持, 堅持在上海這個步調過快的城市中, 慢慢蘊釀他們的設計. 其實這些牌子的成績, 也的確是已經經過好幾年的發展調整得來.
而正如書中很多人所說的上海的環境未臻理想, 然而最好的時候還未來到. 這也是為何那麼多local and expat designers願意在上海蟄伏等待了. 即使這之中也不時攙雜著焦慮.
圖:上海Pecha Kucha 設計師之夜 (from PKSH's flickr)
新春新氣象, 新年新希望
好了為了給沒啥人氣的板來點喜氣
我不能免俗的來個新年文
在此我許下宏願
希望新的一年, 完成學業
回到上海之後, 要一改縮衣節食的作風(但到底我有嗎?)
嘗遍上海高級餐廳
青春揮霍地奇快, 要及時行樂!
這是我, 俗氣的宏願
對於比奢華上海還要昂貴的赫爾辛基
抱歉我不能對你許下這種承諾
否則就得賣身了....
21 1月, 2009
19 1月, 2009
張愛玲寫上海人
"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
誰都說上海人壞,可是壞得有分寸。上海人會奉承,會趨炎附勢,會混水裡摸魚,然而,因為他們有處世藝術,他們演得不過火。關於「壞」,別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說都離不了壞人。好人愛聽壞人的故事,壞人可不愛聽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寫的故事裡沒有一個主角是個「完人」。只有一個女孩子可以說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長得美的話,只怕她有三分討人厭。美雖美,也許讀者們還是要向她叱道:「回到童話裡去!」在《白雪公主》與《玻璃鞋》裡,她有她的地盤。上海人不那麼幼稚。
我為上海人寫了一本香港傳奇,包括《泥香屑》、《一爐香》、《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琉璃瓦》、《封鎖》、《傾城之戀》七篇。寫它的時候,無時無刻不想到上海人,因為我是試著用上海人的觀點來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夠懂得我的文不達意的地方。
我喜歡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歡我的書。"
16 1月, 2009
再寫Martin
四年前他已經蠻老了, 不知道他現在幾歲? 我也不好意思去問這問題. 我會問的頂多是他家住哪裡這種問題. 昨天這樣隨便一問, 他倒很認真的上網找了地圖給我看. 他說, 是一個什麼都有就是不靠海的地方. 歐原來是在Helsinki正中間那片小森林的邊上啊. 我說, 你開車上班嗎, 他的回答超讓我驚訝, 他說他騎腳踏車. 我又問, 那下雪天打滑怎麼辦, 他說他就走路來, 大概45分鐘. 網路上的地圖看來, 超過兩公里吧! 很難想像像他這樣的老人這麼辛苦的上下班.(辛苦是我在講, 他引以為樂)
我昨天送台灣的高山茶去給他, 不是那種客套的送禮, 是真的對他的幫忙很感激. 說到高山茶, 我實在是很無知. 這是多年前一個芬蘭人跟我說台灣這種茶好喝, 我才知道高山茶. 我託媽媽在台灣幫我買, 還叮嚀要買包裝漂亮一點的歐, 畢竟是送設計學校裡的職員. 哪知茶一到手還是讓我臉上幾條線, 猶豫該不該送. 日本人送的東西都很漂亮啊! 而且他們的產品包裝本來就都很精美. 但不管啦還是硬著頭皮送. 希望台灣這些名產的包裝要改盡!
雖然Martin也常答應要幫我忙又一拖再拖, 真的會讓我不開心. 因為他傾向於做一個指導者而不是執行者, 所以造成他總是處於在跟學生談話的狀態. 不像鐵工廠的Matti(也是老人,但走可愛風), 他希望我自己都想好, 然後我明確跟他講該做什麼動作就好. 跟Matti常出現這種標準對話:"
我: Matti, do you know xxxxXXXXxxx?
Matti: I don't know. You should know!
我(傻掉): I don't know! (明明你是鐵工專家啊!
結果造成木工廠的Martin今天跑到鐵工廠來跟我討論....
雖然這是個芬蘭學校, 但整個學校各類工廠裡面, 最聰明而且英文最佳的也就屬這個德國人Martin啦!
今天看到他又是師傅裡面最晚走的, 就覺得唉呀他被我們這些小鬼剝削的太多了吧! 有一次還跟我們耗到晚上九點都沒吃飯咧....現在又被我知道他是騎腳踏車回家, 我應該會更克制不要糾纏他太多.
明早要早點起床, 走一點五公里的路去剪便宜的理髮. 但是今天突然變很冷了有點擔心. 不禁覺得已經快要邁入三十的我, 怎麼還在做著這麼清寒的事. (跟Martin那種每天把上班當健身是不同的心境) 想想我在上海的日子!每天出門都搭taxi, 請人打掃家裡, 吃東西常叫外送. 恍如隔世啊...
城市的書店
今天去了Pasila的圖書館. Helsinki的圖書館系統是相當被稱讚的, 光是一個Helsinki就有三十幾間的"CITY LIBRARY",這還不包括學校專屬的圖書館. 在某一間city library借書, 可以在另一間還. 發現了一些中文書, 只是不多. 後來借了muumi的中文版, 一本張愛玲的, 一本米蘭昆德拉的.
星期五下午, 整個圖書館人不少,但是安安靜靜的. 是個適合打發時間的舒服地方. (但其實在Helsinki這個步調極度緩慢的城市, 太過於安靜舒適的地方, 有時反而讓我覺得有點慌). 我也常待在我們學校的圖書館, 有漂亮橘色大沙發, 還有設計及各類英文雜誌. 因為不懂芬蘭文的緣故, 我很少在這邊逛書店, 因此在這圖書館是我的書店.
以前在台灣的時候逛誠品是常做的娛樂. 後來發現, 透過香港和上海媒體的描述, 誠品這兩個字簡直變成了台灣的藝文代表. 而且光靠誠品, 台北就一舉登上了兩岸三地的人文城市冠軍. 是啊台灣人何其有幸, 因為有誠品. 我很難把上海定義為文化城市, 如果整座城找不出一間像樣的書店. 再有趣的城市, 因為沒有可以流連的書店, 有時也難免覺得無處可去.
但還好有一點上海還不錯, 彌補了一點缺憾. 那就是上海的書報攤. 上海紅色的書報攤在這城市中隨處可見, 而且價錢極為便宜. 外灘畫報及週末畫報我是每期必買,加起來也才8元人民幣. 畫報式的刊物我在台灣從沒見過. (但很久沒回去, 不知道現在有沒有?) 它們將不同主題的文章分別做成薄薄的幾冊, 包裝在一起作為一期的畫報出售. 非常便於閱讀, 因為尺寸及重量類似報紙, 但裝訂和質感如同雜誌. 而且總之便宜, 看完就丟, 不會有買雜誌堆也不是丟也不是的兩難. 因為在上海有海外網站被封鎖的困擾, 所以這兩種畫報便成為我主要資訊來源. 另外像是流行或設計雜誌, 跟香港有同樣品質或內容, 而售價可能只是7成或是一半.
我還發現在陜西南路近復興中路的一個書報攤, 不定期有賣國外雜誌, 而且非常便宜. Newsweek, Time, The Economist只賣10~15 RMB不等. Wallpaper依過期多久而定價, 但我常再往下殺價, 40~80 RMB之間. 比在發行本國買更便宜啊! 上海書報店這點蠻有趣的. 依不同地點和不同店家, 有時可以淘到不同雜誌. 像福洲路上有的攤就有很多香港進過來的雜誌書報. 但港人的口語文字我有時看不太懂就是了.
所以每天下班, 路過書報攤買份書報, 再選家CAFE或餐廳用餐, 打發掉半個晚上時間, 沒有誠品日子也還算湊和得過去. 但是當然, 書報攤再多, 也沒辦法取代好書店的意義.
仔細想想, 不同城市的的不同"書店", 事實上多少影響著我的生活方式呢.
圖: 學校的圖書館
09 1月, 2009
俄羅斯餐廳
其實當天我們都不怎麼餓, 於是開車在市中心延著海邊繞了一段. 我想這將是我最後一次在車子上巡禮這城市. 港口邊見到一艘開往Tallinn 的船緩緩開啟, 第一次看到晚上啟程的渡輪. 然後我們在一家西班牙酒吧坐了會, 隔壁桌一群芬蘭語和瑞典語交雜使用的老太太們顯得十分high, 還不時地跟J 講話, 雖然我聽不懂, 但我看J也是一臉莫名其妙樣. 然後一群人出去, 抽煙完再進了繼續喝. 等老了像這樣愜意也不錯啊.
約莫七點去了俄羅斯餐廳. 它們招牌菜是熊肉. 不會太殘忍嗎我心想. 熊肉的價格比其他主菜高出很多很多, 我們都沒點. 我在Moose和Reindeer之間猶豫, 後來點了Reindeer, 他點了牛排. 我說你幹嘛來這邊吃牛排呢, 他說因為侍者說這道菜三十年沒變過, 所以試試看. 前菜我們點了俄國傳統食物Blini, 上面加奶油, 類似pancake, 但是我覺得比以前吃過的pancake好吃, 很厚很鬆軟. 搭配Blini一起吃的是很多碟小菜, 以三種魚子醬為主, 另外有酸奶油, 碎蛋, 洋蔥.
主菜上菜時, 是把兩人點的肉類分開, 其他的菜全部裝在一起, 一個大長盤一起端上來.
牛排吃不出有什麼特別感覺, reindeer還蠻新奇, 吃起來有點像紅肉跟內臟的混合. 我之前只嘗過reindeer香腸. J 說reindeer他們做得還不錯, 但是跟他以前嘗過的不太一樣. 配菜主要是醃過的蘿蔔絲,洋蔥,和某種berry等等.(關於berry的種類我是從來也分不清的). J 點了紅酒, 但我百年不變地不喝酒, 所以點了據說是Russian傳統飲料, 其實喝起來也是某種莓汁.
因為前面的Blini實在是蠻好吃的, 我們吃太多了, 那些配料沒用完又多吃了麵包, 導致最後主菜把肉吃完而已, 蔬菜沒什麼動到. 瞧瞧隔壁桌, 點了超巨大冰淇淋當甜點, 而且似乎每桌都點. 但我們實在是吃不下了.
聊著他祖父的事. 他祖父是在二戰時從Estonia逃到芬蘭, 因為俄國當時即將攻佔Esttonia, 祖父因為從軍, 若是不逃亡必死路一條. 他曾祖父後來被吊死在俄國. 然後講著如何獵殺moose. Moose是神祕又巨大的一種野生鹿, 通常獨來獨往, 生活在北方森林, 警覺性很高, 獵殺一頭需要動用到很多人合作, 得聲東擊西才能捕到. 芬蘭有很多的素食者, 然而J 說城市長大的小孩才會這樣. 在芬蘭北方的鄉野, 只吃蔬菜代價太高了. 還有提到他母親家的那些寄養小孩的身世. 在芬蘭寄養家庭是政府付費的. 我只能說在芬蘭福利實在做得太好了. 只要有被發現到家庭問題, 政府就會出面安排照顧, 只怕是有問題被隱瞞太久導致小孩子留下永久的創傷.
晚餐進行到一半有樂手及歌者演奏傳統俄國歌曲. J 對這些音樂有記憶, 仔細地聆聽著. 我心想, 芬蘭人還是比較熟悉俄國文化的. 表演讓我想起來一部電影White Countess. 描寫俄國落沒貴族伯爵夫人逃亡至上海, 賣藝為生的故事. 餐廳牆上那些華麗裝飾讓我聯想起俄國貴族的原本的奢華生活和後來的悲慘命運.
一頓不錯的北國文化大餐.
瑜舍The Opposite House
今天在學校圖書館看了12月份的Wallpaper,裡面有北京精品旅館The Opposite House瑜舍的報導. 它是香港太古集團開發,位於北京三里屯.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的室內設計案. 仔細看了一下內容.....哈他們寫錯了.
建築是Kengo Kuma隈研吾設計的, 這當然沒錯. 但是它說北方簡約風格的室內是由上海Neri Lyndon及Rossana Hu設計,這就錯啦! 因為簡約風格的那些室內設計都是在客房的部分, 這些還是Kengo Kuma來操刀的. Neri and Hu設計的是裡面的北亞菜餐廳Bei, 地中海餐廳Sureno, Punk Bar, 包廂, 和地下一樓露天中庭. 這部分的風格是比較繁複奢華的.
這個案子我們簡稱它B1, 地下一樓的意思. 在過了折騰了一年半之後, 某天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 "這些餐廳名字叫什麼?" 結果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耶! 可憐的埋頭苦幹卻一頭霧水的我們啊..... 當然餐廳名字是最後才取, 只不過大家做到最後都已經是精疲力盡只求完成不想多問的地步, 圖紙轉來轉去你丟我接, 你開頭我擦屁股, 編碼編到失神, 要找出本來是誰畫的已經無可考證....每張圖都幾乎有共同作者 (或者是大家都不想承認...)
好啦我說得太誇張. 不過這建案子是挺繁瑣又幾經修改. 裡面燈和家具不少是自己設計定做的. 最後施工還算順利, 而且還是媒體能見度挺高的案子, 感覺還是很開心. (其實這是我自己在講, 因為第一次參與的案子當然特別注意, 不曉得公司其他人是不是麻木不仁了...)
題外話, 由於大型集團及精品業紛紛進駐三里屯, 從前曾代表北京在地文化之一, 不少地下樂團從這邊發跡的三里屯已悄悄落幕...
圖1: Hotel大廳
圖2: Bei餐廳, 其中的鏡前的一堆Tom Dixon吊燈已經換掉.
Link: http://www.theoppositehouse.com/
04 1月, 2009
檢測對上海創意產業的熟悉度
黑色部分是書目,
紅色部分為個人的碎碎念
Shanghai Design Scene 上海設計新景
2010上海世博會 這個連芬蘭人都知道
上海%設計 有去看, 還有很多需要改善(如果今年還有), 事實上台灣設計界對這event的關注甚至高過上海
世博和諧塔 居然不知道這個,我資訊嚴重落後
上海國際創意產業活動週 嗯這種活動太多了不知道在說哪個
Things to Buy in Shanghai 上海玩物
China Design Now 設計中國
Designers in Shanghai 創意人在上海
蜘蛛設計人--設計/服飾/策展/藝術的多元化發展
吉品堂 Poledesign/衫旗幟 Shirtflag 我有買給弟弟
平面設計師:
服裝設計師:吉吉
把茶缸穿在身上--由自身經驗出發,重新發掘中國元素
素然茶缸
服裝設計師:王一揚 非常有原創性的一個設計師, 我對他評價很高,他的品牌zuczug,若有錢,我應該會狂買
二手摩登--重新啟動上海創造力
德默營造 DAtrans
建築師:陳旭東
美的東西是脆弱的--解構物料的服裝設計
服裝設計師:邱昊 我買過一件他設計的裙子,當時打六折才勉強買得起,曾在Vienna Cafe看到他本人, 觀察了半天沒敢去搭訕, 他應該也有發現我這奇怪陌生人一直偷看他
以木為聰,取半捨滿--低調中帶有東方表情的中國原創家具
半木原創 Banmoo
產品設計師:呂永中 同事在他這邊工作過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設計--中國首家工業設計公司
指南設計 s.point
工業設計師:周佚
追求環保理念、保留傳統工藝--波西米亞式的低調民族風
城市山民 裡面有小庭院可以喝茶,不貴, 我喜歡裡面西藏的攝影作品
服裝設計師:Ping & Jasmine
偏離正統,劍走偏鋒--用理論和實踐蓋房子
偏建設計 sciSkew
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黃向軍
不求恒久遠,但求意未盡--尋求中國設計的世界地位
設計共和 我在裡面工作過, 但設計師工作地點不是在外灘五號, 本來有點失望, 後來覺得謝天謝地,外灘應該是有私家司機的人才適合去的地方
建築師/室內設計師:郭錫恩、胡如珊 老闆和老闆娘
老樓裡也有春天--環保設計在上海
A00 Architecture
建築師:潘朝陽(Raefer Wallis)
書的破壞者vs.書的創造者──千萬種姿態的閱讀
設計師:孫浚良(Les Suen )
Made in Shanghai 手感上海
定做服裝--滿足時尚欲的南外灘輕紡市場 我想這應該是前董家渡移過來的, 訂做衣服是很多人在上海的娛樂之一
定做皮件--上海最美麗街區上的「樹」 兩年前沒買下手, 後來大漲價, 可以自己選皮料自己選樣式做鞋
定做家具--古軒工藝品舊木頭新生命
Stylish Home 上海創意「家」
鄭在東的時間裝置藝術
Shanghai Creative Bazaar 上海創意市集
上海創意市集的五個W一個H--專訪上海創意市集發起人朱潔
Interview with Designers--Luke Cardew/陳中海/Arianna/代島法子/何豔
Loft Culture 創意園區在上海 濱江創意產業園區 又來一個創意園區? 跟台灣早餐店一樣多啊
M50(莫干山路50號)上海最有名的藝術家聚集地, 裡面的ART其實, 我覺得有些不太成熟
8號橋 早一代藝術園區, 只能說, 感覺不錯, 但不成氣候
1933 這個無敵驚人, 如果有去上海一定要去看, 1933年屠宰廠改建成藝術園區
尚街LOFT創意園區 在我家附近, 幾乎每個兩三天就去一次, 我主要吃飯喝茶地點
Design Space 品味空間
品味設計商店
渡口書店 路過 :p
宋芳茶館 法國老闆娘, 專賣中國各地茶但也有法國的, 室內設計是澳洲設計師, 裡面可愛的上海店員不知道還在不在, 她說她是念了兩年的關於"茶"的進修學校....真是特別
泰康路田子坊 這地方很不錯,是真正上海人住的巷弄,以極快的速度擴充,每次去都發現又變大
長樂路小店一條街 長樂路一直是賣一些"潮人"的衣服配件, 但對我沒什麼吸引力
風景
上海組合
上海蘇州鞋匠
牛心
Younik
Nest
品味設計餐館
Vue
Hamilton House
Jean Georges 在外灘三號, 我們公司負責打點其室內設計, 有次gossip girl裡也有提到紐約的這家餐廳
Jade on 36
俏江南881會所 聽過啊可是都沒錢去
灘萬
AFP
十樂
錦廬
雍福會 有次在電視上專訪這個上海老闆, 幾天後居然朋友公司的服裝發表會選在這裡, 然後老闆跑過來我們這桌聊天,有驚人的院子在上海最貴的地段
品味設計旅館
Z58
上海外灘茂悅大酒店
Urbn 沒去過呢但是久仰大名, 環保精品旅館
JIA 精品旅館, 南京西路上, 大門很低調,不刻意找不會發現大門, 但建築打光很美, 香港的JIA是史塔克設計,上海的JIA也是某個歐洲設計師設計,但我忘了
Lapis Casa
上海柏悅酒店
老時光酒店
首席公館 跟朋友進去晃了一圈, 裝作要詢問價錢
和平飯店 還沒停業裝修之前, 舅帶我們進去聽老爵士樂隊的演奏,非常老上海風情
Ivy精品酒店
品味建築
國際飯店
上海博物館 不是不想進去,是自從免費參觀後, 隊伍排得太長了,不曉得狀況是不是還一樣
久事大廈
金貿大廈 是金貿還是金茂? 上海最美現代建築第一名
當代美術館 藏在人民公園裡,有時會有不錯的展,有次展出日本環保袋設計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個
東方藝術中心
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候船觀光大廳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在高層有透明的玻璃地板, 日本朋友不推薦因為他有懼高症
漢唐新天地
東方明珠塔 上海最醜建築第一名
Outside Shanghai 看見大上海
和時間抗衡的藝術--蘇州博物館 貝聿銘設計, 有點丟臉我還沒去過, 因為我把旅行預算都留給芬蘭了
當代建築的露天博物館--金華建築藝術公園
03 1月, 2009
旅人
然後解釋著, 因為公司年假只有幾天, 因為我在異地工作得抽空回台, 還有得妹妹在美國唸書, 2010年計劃去看她. 感覺自己像在辯護, 為何無力做更好的安排. 就如同J 答應朋友明年聖誕去南非, 所以也許兩年內不會回芬蘭. 我問他, 有沒有跟母親說起這件事, 他說, 他只告訴母親, 將有一陣子不會回來.
我們上次見面, 是兩年半以前的事了. 若事情真如現在預定的進行, 五年的跨度之中, 居然只聚了一次. J 今天的飛機離開芬蘭, 傳簡訊告訴我, 在去機場前, 先前往醫院探望今天早上出生的姪子,也許下次見到這孩子, 他將是個兩歲大的小男孩, 除非中間他造訪在倫敦工作的哥哥.
也許友情是靠時間來沉澱出, 距離有時讓人陌生, 有時讓人更珍惜. 這是旅人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02 1月, 2009
月薪多少會買五萬的包?
但就算台北人儲蓄排名已經這麼前面, 台灣女性還是很願意花錢去買名牌包. 於是C丟出一個問題給我, 月收入達到多少錢, 會讓我願意去買一個五萬台幣的包. 我回答, 15萬台幣. 他說那我應該是對用錢比較嚴苛的那種.
我覺得這問題很有趣, 我也想瞭解其他人的價值觀. 於是問了另一位台灣男性朋友Z, 假設他身為女性, 多少收入他會去買呢? 他回答7-8萬.
後來又問了香港女生W. 她回答, 再多的錢她也不會去買名牌包.
我們聊著這問題. W是個理想主義者, 而我是個現實主義者. W不買名牌包, 是她認為不需要, 而我不買, 是因為我認為, 收入達到什麼等級, 就買什麼等級的包. 我的理論是, 若是全球頂級名牌, 那就應該由全球收入頂級的那群人來消費. 今天我收入在某個等級, 那我傾向於家裡所有的東西, 都是用那個等級的, 而不是外出提個名牌包, 但家裡沙發卻很糟糕. 我曾經得意, 去巴黎時, 受人之託去買LV包, 當時我提著一歐元的白色環保袋大搖大擺走進去, 其實不是刻意制造這種衝突, 是走進去後才發現這種對比. 自己覺得很有趣, 也許被店裡其他人鄙視也說不定, 反正我也不在意. 但換個環境, 在我就讀的設計與藝術學校, 環保袋其實很受歡迎, 拿著LV的包才是怪異.
15萬, 其實只是我一時很快的回答, 我也不確定這答案. 因為我出於現實考量, 若哪天有需要, 我必須要有個像樣的包, 而薪水沒達到十五萬, 也許我會去買. 但也有可能, 在薪水達到這數目時, 它不是我當時最重要的事, 我也不會去考慮. 身為設計師的我, 其實是欣賞這些精品的. 只不過包不一定比浴缸或窗簾重要.
但有趣的是, 我們在相仿的年紀, 不同的出發點之下, 目前做著相同的決定--不買名牌. 而且還同樣地來到了Helsinki. 不同的是, 我知道我以後樂於回到上海, 而她正來到歐洲思考未來. 突然發現, 某方面來說, 就是因為我是現實主義者, 我更能接受生活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