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朋友從台灣帶一本"創意上海"給我. 這幾天睡前都回翻上幾頁, 雖然這是一本設計的書, 而通常設計的書, 不會讓人情緒波動, 然而每次我一閱讀腦中也翻湧著一堆思緒, 與之前在上海的情景.
裡面大部分介紹的內容, 我在上海時便已注意到, 但從這本書的採訪中還是獲取了不少以前不知的細節. 從這本書所訪問的設計者背景的多樣化, 不難嗅出上海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味道.
令我驚訝的是, 那些餐廳挺多是日本名家設計. 像隈研吾, Super Potato等等. 原來日本設計師滲入上海設計風景, 比我想像中還要多啊. 我一直以為上海跟西方的接觸比較多的, 尤期在中國一直或多或少有著反日情結的狀況下. 上海長期處於看不到日本節目的狀態, 直到2008年中日關係稍微解凍, 外語頻道ICS開播, 才在每週末有一個小小的時段播出日本新聞或戲劇. 但話說回來, 上海畢竟不同於中國其他地方. 政府控制得了媒體, 控制不了蓬勃的民間交流. 而且日本也曾上海的歷史上扮演過要角. 除了曾是日本租界的虹口一帶, 後來在40年代的外國人從上海大撤退, 結束上海近一百年的繁榮, 其實也是因日本進攻上海導致. 扯遠了.
關於建築部分, 幾乎是外國名建築師事務所包辦, 不足為奇. 相較於台灣長期以來的保護主義, 我覺得上海這點很讓我讓同. 做事快狠準, 所有規模都要國際化. 上海不怕被說崇洋, 因為這本是洋人建起來的地方. 但也由於速度過快, 一開始我接觸這地方時, 只把它評為"被建壞了的城市". 直到後來生活在法租界, 才改變了看法.
書中介紹的中國本土設計師, 大體上我頗為欣賞他們的誠實和直言. 他們除了清楚自己在大還境的定位外, 還道出了現今在上海或中國發展設計的問題和難度. 我自認為還蠻critical, 但有幾位設計師有達到我的期待.
這本書作者是新加坡人, 定居在上海, 選擇台灣出書. 想當初設計共和出版的"視覺暫留", 也是以繁體中文和英文為語言出版(如果沒記錯是在香港). 也許這說明比較起來, 香港和台灣對此類書的閱讀群體還是大很多的? 但是仔細翻閱書中設計者的背景, 除了登琨豔外, 沒有其他台灣設計師. 設計共和的Rossana也是台灣人, 但是在美國成長並受教育, 十幾年未返台, 據她說, 她去年才返台辦身份證, 那個辦公人員覺得很納悶, 挺有趣的. 所以不能將她定位為台灣設計師. 其實在上海, 台灣設計師還是很多, 但要如何在本地和西洋,東洋,南洋,及海外華人設計師的夾縫中脫穎而出, 變成了比在台灣本土更有難度.
我注意到書中並無介紹之前喧騰一時Philippe Starck設計的Volar Club, 和馬清運在青浦規劃的新城區(之前也有被wallpaper報導過). 另外還有上海的Mossgreen,一家很有新意的盆景創作(這倒是比較沒那麼有名, 但我很愛)等等 .當然還有許多一時沒進到我腦袋的. 也許一本書不能容納那麼多題材, 無法將上海的多元蒐盡於此. 上海是令人興奮的, 光是我在上海的這兩年, 變化已經很大. 這些景象, 是在成熟國家中無法看到的. 你永遠不能預料下一刻在街角將撞見什麼新的牌子或什麼稀奇古怪的店.
另外很高興看到這幾幾位受訪設計師, 不約而同對自己的品牌有共同的堅持, 堅持在上海這個步調過快的城市中, 慢慢蘊釀他們的設計. 其實這些牌子的成績, 也的確是已經經過好幾年的發展調整得來.
而正如書中很多人所說的上海的環境未臻理想, 然而最好的時候還未來到. 這也是為何那麼多local and expat designers願意在上海蟄伏等待了. 即使這之中也不時攙雜著焦慮.
圖:上海Pecha Kucha 設計師之夜 (from PKSH's flick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