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壞了, 拜託朋友C從台灣帶一隻新的給我. 我對於手機這種東西一向是, 能用就用, 除非它不得已離我而去. 花了四千多台幣, 也著實讓我考慮半天. 和C從這邊開始聊起, 我說我對上海有些年輕人, 月收入可能兩千人民幣, 卻也花兩千人民幣在手機上, 感到不解. 之前有個調查, 亞洲城市的儲蓄率, 首爾第一, 台北第二, 上海敬陪末座.
但就算台北人儲蓄排名已經這麼前面, 台灣女性還是很願意花錢去買名牌包. 於是C丟出一個問題給我, 月收入達到多少錢, 會讓我願意去買一個五萬台幣的包. 我回答, 15萬台幣. 他說那我應該是對用錢比較嚴苛的那種.
我覺得這問題很有趣, 我也想瞭解其他人的價值觀. 於是問了另一位台灣男性朋友Z, 假設他身為女性, 多少收入他會去買呢? 他回答7-8萬.
後來又問了香港女生W. 她回答, 再多的錢她也不會去買名牌包.
我們聊著這問題. W是個理想主義者, 而我是個現實主義者. W不買名牌包, 是她認為不需要, 而我不買, 是因為我認為, 收入達到什麼等級, 就買什麼等級的包. 我的理論是, 若是全球頂級名牌, 那就應該由全球收入頂級的那群人來消費. 今天我收入在某個等級, 那我傾向於家裡所有的東西, 都是用那個等級的, 而不是外出提個名牌包, 但家裡沙發卻很糟糕. 我曾經得意, 去巴黎時, 受人之託去買LV包, 當時我提著一歐元的白色環保袋大搖大擺走進去, 其實不是刻意制造這種衝突, 是走進去後才發現這種對比. 自己覺得很有趣, 也許被店裡其他人鄙視也說不定, 反正我也不在意. 但換個環境, 在我就讀的設計與藝術學校, 環保袋其實很受歡迎, 拿著LV的包才是怪異.
15萬, 其實只是我一時很快的回答, 我也不確定這答案. 因為我出於現實考量, 若哪天有需要, 我必須要有個像樣的包, 而薪水沒達到十五萬, 也許我會去買. 但也有可能, 在薪水達到這數目時, 它不是我當時最重要的事, 我也不會去考慮. 身為設計師的我, 其實是欣賞這些精品的. 只不過包不一定比浴缸或窗簾重要.
但有趣的是, 我們在相仿的年紀, 不同的出發點之下, 目前做著相同的決定--不買名牌. 而且還同樣地來到了Helsinki. 不同的是, 我知道我以後樂於回到上海, 而她正來到歐洲思考未來. 突然發現, 某方面來說, 就是因為我是現實主義者, 我更能接受生活在中國.
妳什麼會買?
回覆刪除時候
回覆刪除等我想扮貴婦時
回覆刪除